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驱动 阔步前行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30年前,承载着促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初心使命,厦门火炬高新区与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点燃了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星星之火。
三十载鹭江潮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过去十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加速发展,火炬之光愈加闪耀——工业总值从2012年的1775.08亿元到2021年的3453.8亿元,增长94.5%;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1881亿元到2021年的4530亿元,增长141%;2012年上市企业10家,2022年上市企业达到23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4位……
勇立潮头,抢抓机遇,厦门火炬高新区始终锚定“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向着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一流园区的主平台,提速迈进,阔步前行。
2022年的开局,厦门火炬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便传来好消息。园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2021年实现产值1006.6亿元,同比增长15.1%,成为继平板显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后,园区五大主导产业中又一条千亿产业链。
精准布局,精心培育,火炬高新区立足风口、抢抓机遇、服务大局,将引入的一家家科创企业串成“葡萄串”,并且聚链成群,形成独具优势的产业高地。
集成电路俗称“芯片”,被喻为“工业粮食”。2014年,瞄准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芯弱屏”的短板,厦门火炬高新区抢先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集成电路巨头台湾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2英寸晶圆项目——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落地高新区。
“引入一家,带动一串,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的落地,形成了一条龙头引领产业集聚的路子。”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招商引资为“杠杆”,撬动项目资源,园区现已聚集联芯、紫光展锐、三安半导体等优质龙头及配套企业200多家,覆盖芯片设计、材料与设备、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初现雏形,产业规模和质量居全国前列。
十年,是产业加速汇聚,持续强链补链延链的十年。从缺芯少屏到“芯屏云端”全产业链;聚集超过200家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人工智能水平位居全国第8位;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光电平板显示产业集群试点、成长性蕞优的软件园……
当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形成了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电力电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五大主导产业,正进一步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医药与智慧健康等四大新兴特色产业,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不断书写发展奇迹。
产业串珠成链,离不开园区平台载体的支撑。厦门火炬高新区坚持实施“一区多园”模式,在岛内外建成九个园区,开发面积从0.7平方公里拓展至50.8平方公里,形成厦门岛内、岛外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及鲜明的产业布局。
在厦门岛外东北部,经过七年的开发建设,产城人融合的同翔高新城已成为新的产业热土,吸引天马微电子、海辰新能源、厦门时代等一批优质项目扎根。
日前,总投资330亿元的天马第8.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正式进入落地实施阶段。该项目也将选址同翔高新城,为产业跨岛升级再加码。
“自2011年落户厦门,天马迄今已累计在厦门投资达1000亿元,并持续在厦布局产业和前沿技术研发。”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以2005年扬帆出岛建设火炬(翔安)产业区为起点,近十年来,火炬高新区跨岛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稳——2010年,位于环东海域的厦门科技创新园规划建设,美图、美亚柏科等一批“美而新、美而精”的企业入驻,数字创新资源不断汇聚;2011年,位于集美区的厦门软件园三期动工,聚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五大细分领域;2015年,同翔高新城启动建设……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决策者看来,“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是总书记为厦门量身定制的重大发展战略,产业跨岛发展,不仅拓展了产业空间,也为企业壮大、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可能。
“随着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发展,美亚柏科也实现了从小到大的成长。”美亚柏科董事长滕达深情地回忆说。1999年,美亚柏科在厦门软件园一期成立,是头部批入驻的企业;2008年,公司搬迁到软件园二期,作为研发总部;2014年入驻环东海域火炬科技园,打造培训服务基地;2021年3月,公司集团总部暨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正式奠基,预计2023年建成,投产后五年内将新增税收不少于3亿元。
“2020年,公司入驻厦门创新创业园的火炬物联网专业孵化器,得益于孵化器平台专业细致的服务和完善的政策配套,我们实现了快速成长。”回忆起两年来扎根火炬物联网专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厦门深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CEO魏文深格外感慨。
瞄准“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这一细分领域,深蓝动力潜心研发电动汽车储能移动充电全套核心技术,并以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电动汽车储能移动充电先行者,“送来电”配送式储能移动充电服务平台运营企业。目前,公司的业务已拓展到了北京、上海等城市,马上要迎来A轮融资。立足“双碳”目标带来的新能源机遇,公司正积极培育“光、储、充”一体化的绿电模式,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十年间,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生态进一步完善,一系列平台载体,为加速创新孵化、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了“温床”。
扫一扫牛奶包装盒,一只可爱的卡通奶牛跃然眼前,与你亲密互动;往试鞋机前一站,虚拟的鞋子随即“穿”在脚上;打开手机APP,就能在线立体观赏珍贵的文物……看好“AR+营销”的应用前景,蚂蚁特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的系列AR应用服务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作为“互联网+文化”这一新业态领域涌现出的创新型企业,蚂蚁特工先后为可口可乐、雀巢等全球500多个品牌,以及欧洲杯、亚运会等全球赛事提供AR技术支持,开发的AR应用总参与次数超过10亿次,在当前国内AR应用服务领域的客户量位居前列。
“厦门火炬高新区聚集了一大批动漫游戏、影视内容和技术研发公司等上下游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蚂蚁特工总经理林志坚说。
数据显示,高新区已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00多个,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1家,4个国家级孵化器,孵化总面积已超过100万平方米。同时,形成“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模式,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上市企业”的培养路线进阶。
在位于厦门软件园三期的金砖未来创新园,持续加入的“新成员”,让这个“开业”不足半年的新园区越来越有活力。作为厦门建设金砖创新基地的一个核心载体,金砖未来创新园自正式揭牌以来,已签约入驻24个项目,此外,还有15个在谈及意向入驻项目,聚集“人才+技术+资本+服务+信息”等多种要素。
“推动国际化人才的落地生根,我们与市金砖办、集美区共建金砖未来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整合国内技术技能培训资源,助力金砖人才技术技能提升。”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突出创新基地主平台功能,以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为核心,高新区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孵化、公共创新平台、金融服务、人才培训交流等示范性项目。
2020年,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在厦门正式启动,厦门火炬高新区牢牢把握“金色机遇”,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
不仅如此,数字经济等潮涌而来,也开启了高新区创新超越的黄金窗口期。在数字福建发展战略引领下,高新区持之以恒推进数字经济,优化梯度培育机制,分类施策,在载体、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打造适宜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奔跑的草原”。
去年初,厦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厦门火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贯彻落实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精神,肩负新的使命,抢抓新的机遇,高新区也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到2035年,力争建成亚太地区富有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园区,打造成为面向金砖和“金砖+”新兴产业合作交流的示范区。
版权声明:本文由厦门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