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0平方公里到118平方公里禾山为何越变越小?
原标题:从110平方公里到11.8平方公里,禾山为何越变越小?
新来厦门的人或是年轻一代恐怕对“禾山”两字会有些陌生。的确,现在“禾山”一词的使用频率并不怎么高。讲到禾山,十有八九是“禾山街道”、“禾山中学”、“禾山路”这三样东西……
禾山,又称“山场”,是厦门岛内除西南隅以外地域的统称。禾山的“禾”字来源于厦门岛千百年来“嘉禾”的旧称,在西南部形成市镇后,人们便将岛上种植稻子又地形多山的郊区称为“禾山”。老厦门人对禾山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以前禾山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陌生是因为旧时交通不便,虽同在一个岛上,以村落为根基的禾山跟市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禾山究竟有多大呢?有些人说禾山就是现在的湖里区。这并不准确,实际上禾山跟思明区的关系也不小呢。思明区的厦禾路,实际上就是厦门到禾山的马路,而第二市场,在九大市场中的位置蕞东北,则是厦门跟禾山的分水岭。往西、往南是厦门,往东、往北是禾山。位于美仁宫的汽车站,民国时期也称为“禾山车站”。
▲民国时期的厦门禾山公路,即厦禾路
▲民国时期位于美仁宫的的厦门禾山车站
若以现在厦门岛的行政区划来说,岛内15个街道中梧村、筼筜、莲前、嘉莲、滨海、湖里、殿前、江头、禾山、金山等10个街道都是从老禾山辖地里分出来的。开元街道的东北部原也是禾山的一部分。只有鹭江、中华、厦港、鼓浪屿4个街道与禾山没有关系。
73年前的禾山区面积超过110平方公里,如今的禾山街道面积11.8平方公里,不足原本的1/9,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些年禾山地区被吞蚀的历史吧……
1935年,厦门设市之际,在厦门岛除市区外超过11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成立了“禾山特种区”,这是禾山历史上首次设立独立的行政区划。根据民国《厦门市志》记载,1937年禾山有19保,辖178社(自然村),人口53680人。以人丁及规模来排列,禾山有“一殿(前)、二何(厝)、三钟宅、四莲坂”之说。
▲1935年厦门市、禾山特种区与鼓浪屿公共租界(底图:1920年代《厦门岛及周边地图》局部)
厦禾路,实际上就是“厦门到禾山的公路”之略。厦禾路西至厦门头部码头,东至禾山莲坂,是蕞早建成连接厦门与禾山的马路。1935-1937年,禾山特种区署设在美仁宫。厦禾路美仁宫段南侧是第二市场,也是厦门与禾山的分界,西侧有汽车公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叫城乡结合部。
如今厦禾路市府大道路口周边的地名中仍保留了不少带“社”的地名,如美仁前社、美仁后社、西边社、塔厝社、小文灶社等,他们都是老禾山留下的痕迹。
▲厦禾路市府大道路口周边带“社”的路名牌
1946年,禾山毗邻市区的吴豪保的塔厝、塔尾、将军祠、西边、尾头、豆仔尾等6社划入厦西区(1947年称“开元区”)。禾山南部曾溪保的曾厝垵、西边、上李、港口、前厝、后厝、仓里、前田、溪边、下边、东宅等11社则划给了厦港区。
▲1946年禾山划给厦门市区的区域(底图:1959年《厦门地图》复刻版)
尾头,即美仁社的旧称,由三个社组成,前保、后保、袁厝,曾是筼筜港南岸一大渔村。如今袁厝已拆建成白鹭州路,美仁前社及后社也拆了大部分,剩下的一小片隐匿在高楼大厦的背后。
▲民国时期地契上袁厝的地名为“禾山尾头社袁厝角”(杨羽翔 收藏)
1950年,厦港区撤销。厦港区中西北的市区部分并入思明区,东南农村部分(曾厝垵等)则又回到了禾山区。当时的禾山区辖7乡、44行政村、124自然村,面积108平方公里。区政府办公地点设在厦门岛的几何中心—吕厝。
▲1950年代除厦门岛西南红色部分外都是禾山区范围(1955年《厦门岛略图》杨羽翔 收藏)
▲1950年代禾山区吕厝的农村缺粮户供应证(杨羽翔 收藏)
1953年起,与厦门岛隔海相望的地区逐个加入厦门市的版图。1957年,禾山与集美后溪、灌口、东孚等合并为“厦门市郊区”。禾山区降级为“禾山公社”,1958年,因与金门一水之隔,在两岸对峙的紧张氛围下,改名“前线社。
1960年,梧村大队的梧村、文灶2社,以及莲坂大队的浦南、双涵2社从前线(禾山)公社划给了开元区,即今天梧村街道。开元区的范围东扩到了莲坂西南。
1980年,前线公社恢复“禾山公社”之名,辖22大队(行政村),125社(自然村),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当时禾山公社的范围,北到高崎,西到东渡,南到曾厝垵,东到前埔,莲坂与市区接壤。而从这时开始,老禾山的辖地陆陆续续地被剥离。
1981年,厦门在湖里一带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立经济特区。湖里大队的上何、长岸、薛厝、徐厝、蔡厝、村里、湖里等7个自然村组建湖里街道办事处,脱离禾山公社,隶属开元区管辖。年底,东渡大队的东渡、濠头、官浔(官任)等社也划归到了湖里街道。(在湖里区成立前,湖里街道一度归开元区管辖6年)
禾山狐尾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官浔村。当然,在现代化的官任社区已难寻旧日的田园风光,唯独隐匿在小区背后的篁津宫还能找到些许老禾山村落的遗韵。
1983年,西郭大队的西郭、仙岳、屿后、佘厝等社划给了开元区。加上筼筜湖北岸的填海地成立筼筜街道办事处。
开辟仙岳路时,仙岳社被分割为南北两片,仙岳路以南的社里已拆除,即今文化艺术中心一带。
1984年,塘边大队及马垄大队的后浦社划归开元区湖里街道。禾山公社改为“禾山乡”,下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顺便说一下位于塘边的厦门三中。其实,蕞早的厦门三中是1953年由祥店的禾山中学更名而来。1960年代,三中在塘边设立新校区,而后更名“前线头部中学”,原本祥店校区则易名为“前线第二中学”。厦门港的华侨中学紧接着使用了“厦门三中”的名称。文革后,三中(厦港)恢复“华侨中学”的名称。1990年,原禾山一中(塘边)恢复继承“厦门三中”的校名一直至今,原禾山二中(祥店)则复名“禾山中学”。
1985年,禾山乡后埔村的吕厝、乌林2社划归开元区,开始建设厦门江头次中心及莲花新村。现在吕厝一带高楼鳞次栉比,而乌林社变成了莲花新村与莲花公园,完全看不到村庄的痕迹,仅存地名。
1987年,厦门市行政区划调整,禾山乡大失血,一次性被瓜分走了7个行政村。何厝、前埔、洪文、西林、莲坂5村被划给了开元区,即今天的莲前街道、嘉莲街道范围。
黄厝、曾厝垵2村被划给了思明区,即今天的滨海街道范围。此时的禾山剩下高殿、马垄、枋湖、县后、钟宅、高林、五通、后坑、江头、蔡塘、后埔等11个村及江头居委会。禾山乡再加上湖里街道,就是1987年成立的湖里区的范围了。
1989年,禾山乡改为“禾山镇”,面积52平方公里,下辖11行政村,1居委会,是厦门岛内唯一的镇,隶属湖里区。1993年开元区的吕厝居委会又还给了湖里区禾山镇。
2000年,禾山镇北部的兴隆、长乐、兴湖、北站4个居委会和高殿、马垄2个行政村划属湖里区新组建的殿前街道办事处。禾山镇的面积剩下34平方公里,9行政村,8居委会,占本岛面积的25.75%。
江头街道、禾山街道和金山街道。禾山在建置上告别了农村的历史。2004年成立的禾山街道做为唯一沿用“禾山”二字的行政区划单位,面积仅11.8平方公里,不足禾山鼎盛时期的1/9…
▲禾山镇撤镇后分设的三个街道(2004年厦门地图)
改革开放以来,老禾山的村庄不少拆迁了,尚存的村庄大多演变成为城中村,湮没在大马路及高楼大厦之中。若以成功大道与仙岳路为界,把厦门岛用“十”字分成四个区域来看。西南已经几乎完全城市化。北部由于机场限高,不少村庄得以保留。而东部因为原本是前线(离金门近)的原因,发展较晚,城中村至今仍然不少。
而前不久,政府公布了湖里区东部旧村改造的范围,面积达25平方公里。7大改造片区涉及到高林、五通、钟宅、蔡塘、后坑等村30多个社的征迁。从地图上看,原禾山镇区域,除安兜、林后、县后等地外,几乎全都是拆迁的范围。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禾山地区逐步被吞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厦门岛内城市化的发展史。作为厦门历史上极具分量的一个地名—禾山,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地消逝,慢慢地被遗忘。禾山路南段更名台湾街,禾东路并入仙岳路。还有多少人会记得“二市”曾是厦门与禾山的分水岭,厦禾路就是厦门到禾山的公路呢?
任何形式的抄袭、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版权声明:本文由厦门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