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年年增学风代代传
■温厝蜈蚣阁在村道上游行。海沧区文化馆 供图
海沧街道温厝社区位于海沧新城南部,是海沧蕞早的村改居社区,文化底蕴丰厚。这里有着始建于宋代的慈济北宫,明代的云塔书院,同时,也是“非遗”蜈蚣阁的发源地、美食土笋冻的故乡。
近年来,温厝社区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居民转产就业的同时还不忘发展教育,倡导孝道,弘扬好社风,为耕读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集体资产不断壮大,居民收入逐年递增
为配合海沧南部工业区建设,2003年开始,温厝村开始大规模征地拆迁,也开始了艰难的村改居转型。2004年,温厝村在当时的村长程水平的提议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将村集体土地补偿款用来购买厦门出口加工区的厂房,通过厂房出租获取租金,实现村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
“购买厂房的做法体现了‘短平快’的特点。”现为温厝社区居委会主任程水平说,从提议买厂房到买下厂房整个过程很快,每户村民都拿到了《红利分配确认书》,第二年就拿到了分红。紧接着,2005年温厝村又买下第二栋厂房,随后又买下多间店面作为村集体资产。10年来,温厝社区的厂房、店面等固定资产不断升值,该社区的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已经突破了5亿元。
2014年,温厝社区对原来的分红模式进行创新,将集体资产股权予以量化,分成4000余股,每个居民都分配到相应的股份。单单去年年底,每个居民拿到的分红就有2000余元。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增长,持股居民的分红还将逐年递增。
依托海沧的发展,占有地利之便的温厝社区居民抢抓机遇,自主创业、转产就业,融入发展,社区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又带动社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带领大家一起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子弟沿袭好学之风,尊老敬老形成风气
■温厝社区举办一家一菜献爱心活动。刘巧妙 摄
温厝社区文化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名的云塔书院就坐落在温厝的云塔山上,从这里走出了明朝科举进士温如璋、海洋先驱周起元等人。尽管云塔书院因战乱毁没,但温厝子弟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精神却一直沿袭下来。从1998年开始,社区便设立专项基金,与企业共建。周边企业积极献爱心,助教助学,奖励优秀学生,鼓励社区学子努力学习,为社会做贡献。
多年来,该社区考上大学的人数位居海沧前列,这也得益于社区一直以来崇文重教、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此外,社区还大力弘扬尊老敬老之风,逢年过节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倡导尊重和关心老人。而今,孝德、孝心、孝道在温厝广为传播,和睦了家庭,拉近了邻里关系,也推进了社区耕读文化建设。
■林联和在清洗土笋冻。郑伟明 摄
林联和是海沧土笋冻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创办的“和聚源”土笋冻加工厂,年产值近2000万元,成为温厝社区征拆后自主创业的佼佼者。
温厝村民做土笋冻的历史可追溯至民国时期。从小生长在温厝宁坑社的林联和对这项技艺有着特殊感情:“小时候看母亲做土笋冻的记忆一直停留在脑海中,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传承先人留下来的土笋冻制作技艺,2006年,林联和放弃了教师职业,回家一心一意做起了土笋冻。
眼下,林联和准备向土笋冻产品的上游——养殖土笋发展,“提高原料质量,‘和聚源’要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享受到厦门土笋冻的美味。”
目前有十几个被征迁村民跟林联和学土笋冻制作技艺,这些村民很快就会走上转产转业、发家致富之路。
■云塔摩崖石刻(局部)。海沧区文化馆 供图
海沧街道温厝社区北面有座云塔山,山上有一处明代古迹——云塔书院遗址,山上还有一处摩崖石刻:“柯挺万历癸酉顺天解元,登庚辰进士授业于此,周起元万历庚子福建解元,登辛丑进士授业于此。”
云塔书院是当年全闽蕞好的书院之一。石刻不仅证明了柯挺和周起元是从云塔书院走出的“解元”,而且还提到了他们功成名就后都曾回到这里授课、教书育人,他们培育了海沧良好的学习风气,才有后世的人才辈出。在这两位解元之后,明末清初的林翰文也曾在该书院读书,并中过“解元”。还有明朝科举进士温如璋,年少时也曾在此学习。
慈济北宫位于海沧街道温厝社区,始建于南宋绍兴27年(1157年),是保生大帝的四大祖宫之一,已有八百余年历史。
现在的北宫是在原来的遗址上重新修建而成的。此宫的特别之处是,宫庙内供奉的是“三真人”:宋代吴真人、晋代“药圣”许慎、唐代“药王”孙思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厦门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