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喜报!喜报!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2021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排行榜发布
2022年11月3日,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在线上召开。
大会发布了“2021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排行榜”榜单,位于海沧的厦门生物医药港在本次榜单中位列综合竞争力第10名,同时在合作竞争力单项榜单中位列第4,人才竞争力单项榜单位列第10。
“排行榜”是生物中心作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主管部门一年一度评选发布的权威榜单。此次全国共有211个园区参与,其中国家级高新区109家、国家级经开区84家、省级园区17家、其他园区1家。
厦门生物医药港曾先后取得过综合竞争力第15、13、12的名次,这次是首度进入全国前十的行列。
2021年, 华绰生物创始人林圣彩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厦门生物医药港园区开展代谢性疾病的靶向药物开发。
据统计,海沧目前已拥有上万名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累计引进市级及以上创新创业人才412人次,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团队,是全省首批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区域内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很大程度上说,人才集中汇聚海沧,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效应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优质新项目、大项目加快落地,原有骨干企业自我发展提速,人才创业项目蓬勃发展。相继引进了福建盛迪、富立康泰、海特生物、通灵生物、等高能级、优质新项目。
本土企业中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的小巨人。金达威、大博医疗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艾德生物在创业板上市,特宝生物在科创板上市,厦门万泰母公司在主板上市。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海沧区发挥产业链优势,积极生产防疫物资,为国际国内疫情防控贡献海沧智慧、海沧力量。
2021年,海沧区出口的新冠病毒快速诊断产品占全国1/3左右,其中宝太生物制造的新冠快速自检产品还亮相G7峰会。
如今,海沧区已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有生物医药相关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26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
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0家,艾德生物、博益宁、宝太生物、通灵生物、万泰凯瑞5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优质的创新研发支撑体系。
目前,海沧区已有10家药品企业获文号288个,其中一类新药品种4个;2016年1月-2021年12月,海沧区获批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169项,占全省76.47%、占全市86.22%。
2022年1-9月份,海沧区生物医药企业432家,产业规模376.4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家,实现产值327.19亿元,限额以上技术服务和医药流通企业22家,实现销售收入44.68亿元。
生物医药周期长、回报慢、不确定性高
海沧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径总结为
海沧根据生物医药产业特点,以园丁心态前瞻布局、率先发展,坚持硬件、软件并举,构建起具有集聚效应的区域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了自主发展的产业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
10年来,海沧搭建了生物医药产业招商空间载体,建设了4个园区约60万平方米专业厂房,打造10多个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海沧还与厦门大学、海洋三所、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填补了产业发展基础的先天短板。
蕞受企业称道的是,海沧积极和省药监局对接,在园区落地设立“一窗口三中心”,提升园区企业研发产品的行政审批、技术审评环节便利,大大缩短产品从研发到面市的时间。
可以说,生物医药作为海沧区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从企业孵化、产品研发、人才引进、增资扩产到企业上市的各个方面,海沧区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和帮助。
放眼全国,应该说海沧的营商环境是非常优秀的,行政效率高、服务意识强,在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企业方面颇有建树,孵化并上市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企业,如今已形成产业集聚区,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by 艾德生物总经理罗捷敏
全球头部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全球首个40kD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注射液、国内首支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海沧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海沧坚定产业立区,积极融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国际国内产业布局和自身资源禀赋,坚持创新驱动和差异化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的发展之路。
我们相信,站在新的起点上,海沧将持续坚定不移抓经济促全局,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向高素质高颜值国际一流湾区阔步迈进。
资料:厦门海沧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由厦门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