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厦门智能制造之路:探索

admin9个月前 (09-27)厦门产业信息34

  从事工业产业研究多年,无论是走到那座城市,与企业还是政府交流,听他们讲的蕞多的,还是如何推动并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如何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深度融合,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但在我看来,很多地方的推进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存在很多问题。这一度让我对如火如荼的智能制造产业转型产生质疑,到底哪儿不对?

  这次走进厦门,我找到了答案。厦门工业和信息化局的一位副局长告诉我,当下地方政府都明白,推进智能制造一定要高度匹配本地区工业发展现状,如工业基础、产业结构、文化背景和企业诉求等,但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智能制造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引导及地方行政力量去推动,而一定要掌握方法和切入点,运用系统化的方法论,引导智能制造产业转型。

  说到厦门,很多人会惯性地将其打上旅游城市的标签。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厦门经济结构中,工业产值占比超过40%,而且比重还在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是厦门工业的两大支柱。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更成为厦门智能制造借势发力的技术根基。但从企业规模看,厦门又没有特别大的工业企业和软件信息企业,都是以外向型中小企业居多,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企业转型意识非常强烈,有着急迫的转型需求。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一位负责人就说:“厦门中小企业的进取心非常强,总在担心思想落后于人。他们会频繁参加由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组织举办的各种现场交流会和产业发展论坛,通过现场了解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与行业专家进行思想碰撞,不断反思现有管理和生产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工具和方法。”

  通过对厦门中小企业调查发现,其实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工业2.0阶段,部署了CAX、ERP、MES等业务系统,但工业现场缺乏连接,车间的设备、工艺、订单、产品等数据无法采集,更无法与ERP、MES对接。IT与OT的割裂成为中小企业转型的“中阻梗”。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当大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路上飞奔时,受资金投入限制,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打造数据中心、IT运维团队甚至采购正版工业软件的费用,更是成为转型之路上的“拦路虎”。

  如何将大量中小企业的差异化需求聚合起来,转化为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前行的动力?如何平衡中小企业转型需求与有限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让中小企业能赶上这趟驶向工业智能时代的“未来列车”,对厦门市政府化解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面对中小企业积极求变、不断进取的转型意识和变革需求,近年来,在厦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工业和信息化局快速行动起来,于2016年成立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以应用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解决方案设计,孵化发展新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为厦门制造企业提供产业转型的思路与方法。

  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2018年厦门市政府、华为及中软国际签订合作协议,决定成立“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两年来,通过深度联接厦门地方政府、企业与生态伙伴,推动中小企业上云,已引进30多家行业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累计帮助超过400家企业上云,支撑了厦门软件信息业、制造业两大产业智能化升级。

  智能制造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仅需要企业具备极强的转型意识,更需要政府提供强力的政策支持,并制定匹配本地区智能制造产业推进模式和总思路。

  在与厦门工信局领导沟通中了解到,厦门智能制造的总思路构建在智能制造三大范式基础之上,即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具体落实上,充分结合了厦门工业企业特点和中小企业的转型需求。在推进之初,选择了模具、注塑、卫浴等定制化需求较为突出的行业进行示范试点,这些中小企业数量多,面临的痛点高度一致,如技术底子薄、资金投入少、没人才基础等。

  因此,厦门智能制造的头部步是,通过推动企业上云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这一过程包括传统企业上云和工业软件上云。那么,厦门是怎么做的?

  2018年厦门市政府与华为、中软国际达成合作协议,决定在厦门成立华为DevCloud创新中心,目的是利用华为云及软件开发能力,助力本地工业软件云化,同时积极引入区域外工业软件合作伙伴到创新中心云平台落地,为推动中小企业上云提供更完善的平台工具和生态支撑。

  运营两年以来,创新中心已引进30多家行业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帮助400多家企业上云,不仅涵盖研发、运营、生产、销售全价值链流程,还利用华为云ROMA技术实现了平台间系统集成。

  在具体运营模式上,由创新中心与工业软件厂商进行资源总购买和费用结算,不但工业软件厂商会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政府也会给予大量资金补贴支持,使企业能享受极低的云上工具使用成本。在华为云平台技术支撑下,企业还能在云端实现业务系统集成和数据对接,让数据自由流动、业务更加透明,为进一步深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产业维度讲,这种模式即支撑了厦门本地软件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本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基础。

  事实表明,厦门推动的企业上云战略非常成功,大量上云企业正在取得显著的应用成效。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下一步的思路是由下而上深入推进转型。这个由下而上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上云是基础,即避免中小企业过高的IT资金投入,也让企业各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贯通。那么,当数据自由流动的问题解决后,就需要重点思考怎么用好数据,为智能化赋能。二是有了上云基础,接下来将从行业和工艺流程入手,推动模具、注塑、冲压等全产业链企业上云,让产业全流程数据在云平台不断沉淀,为全产业智能化打下基础。

  在与政府专家沟通中,他们认为,工业软件本质是工业知识的沉淀,是工业经验的软件化。智能制造提出的网络化,本质是“工业软件+工业网络”,即将工业知识经验软件化,然后通过工业网络让软件能力流动起来,这也成为当下推动工业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当前,厦门正在做的工作有两件,即“用数“和”赋智”。在工业领域,即便是同行业、生产同一产品,其场景需求都会有所差异。要为这些场景构建软件应用,不是说买了就能用,必须进行二次功能开发。笔者走访过很多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很多项目之所以失败,问题大多出在这个环节。

  为突破这个产业困境,厦门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推出机器人超市;二是发挥华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和开发能力。

  海西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园是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于2017年打造的全国首家“机器人超市”,汇聚了厦门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打通企业机器人应用的蕞后一公里。

  例如,厦门有一家专门做铜质水龙头的企业,以前是通过人工打磨,但由于人员流动大、成本不断攀升,就决定以机器换人,但问题是,由于工艺比较特殊,机器人厂商只提供产品和系统,并不提供针对工艺的软件开发。而机器人超市能为企业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在超市进行需求开发对接,解决机器人应用蕞后一公里问题。

  对于同行业场景,虽然会存一定的差异性,但共用部分也比较高。针对这种情况,厦门充分发挥华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就工业场景中的差异化需求做定制化开发,通过在使用中不断的迭代优化,往往可成为一款通用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为行业场景赋能。

  例如,华为与合作伙伴开发的工业听诊大师,能通过获取设备运行过程的声音来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做设备预测维护。通过不断的优化迭代,准确性越来越高,就形成一款通用性较高的行业听诊解决方案。

  除了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布局,厦门还在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集群进行布局,打造云上工厂,让行业通过统一采购、共享产能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目前,云上工厂模式已在厦门的模具行业试点。模具企业是重资产,模具制造往往需要精密的设备、仪器和软件,订单受产业周期影响较大。当订单不足时,会导致大量设备闲置。当订单较多时,产能又跟不上。云上工厂将产能和供应链共享,破除这一问题。当企业订单较多时,可以转移到云上工厂生产,而不会影响订单交付。所有过程都是实时拉通的。

  如果总结厦门推进智能制造推进经验,可归纳为六个字:上云、用数、赋智。通过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软件上云,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技术底子薄、资金投入少、人才基础差等问题,拉通从研发、运营、生产、销售等全流程、全生产要素和全价值链,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及软件开发能力,针对工业场景做定制化应用开发,打造适用行业的工业应用软件和智能化解决方案。

  对厦门而言,转型没有捷径,更没有借鉴和参考。只能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寻找适合厦门自己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经验,为全面推进厦门智能制造产业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在推动企业上云的过程中,总有人问:如果有一天系统建好了,你们的专家却撤走了,那我们怎么办?这的确是当前智能制造转型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一方面,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着企业生产力快速提升,每一个人都被不断更新的技术拖拽着前行,企业急缺即懂数字化技术,又懂工业制造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教育端课程设计与企业需求脱节,大量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因此,要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人才动能不足问题,必须找到方法另辟蹊径。

  厦门的思路是,以商业化解决人才匮乏问题。只有将人才定义为商品,根据能力进行评估定价,进而实现价值链的交易,才能形成人才输送产业链。目前依托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与福建国科信息联合打造的产教融合云平台,厦门已经为智能制造产业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估和输送体系。

  产教融合云平台的一端连接到企业,包括制造企业、政府和银行等人才需求,结合这些政企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画像,另一端与高职高专院校对接,由平台运营方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规划设计。

  对企业而言,为获取对口的专业人才,他们需要为课程改造和教学支付一笔费用。作为产业端,由于掌握了大量学生资源,能承接大量的外包实践工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参与企业外包项目,这种资源的互动也能让课程的不断优化。

  对学生而言,如果能在大二就接触产业需求,大三就接受外包项目,那么,毕业之后定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竞争,找到对口工作。在政府方面,只要能让产业人才留在厦门,政府按人数给产业平台一笔费用。

  因此,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模式,产教融合平台能够解决制约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四大根本问题:头部,供需错位。当前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关键是人才供给不足。第二,区域错位,ICT人才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数字应用的瓶颈。第三,结构错位,即懂数字化技术又懂工业制造的复合型人才是深化数字化深化应用的关键。第四,能力错位。突出的中层岗位人才极大制约了数字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只有把人才作为商品进行产业化,才让各方有动力去参与运作,只有让边界越来越宽,围墙越来越矮,才能把低效教育资源盘活,让每一个人在这个技术快速更新,应用层出不穷的工业智能化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厦门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中国电信厦门分公司打造全国首个半导体行业5G智能制造工厂

中国电信厦门分公司打造全国首个半导体行业5G智能制造工厂

  近期,中国电信厦门分公司利用工业5G定制网技术,成功打造全国首个半导体行业5G智能制造工厂,实现企业生产环境的快速部署、柔性制造,有效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突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该项目通过在客户侧下沉中国电信自研的UPF等5G核心网设备,在客户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卸载,确保了用户关键生产工艺数据的安全保密。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通过5G边缘构架...

产业优海辰储能M1智慧工厂在厦门投产5条锂电制造产线GWh

产业优海辰储能M1智慧工厂在厦门投产5条锂电制造产线GWh

  锂电智能制造一期项目的M1智慧工厂,完成交付并开始投产。厂房总体布局5条锂电制造产线年重要产能支撑,并为后续市场订单交付提供有力保障。   海辰储能以备受行业关注的发展速度,积极推进项目建设,顶住疫情影响,克服各种困难,完成M1智慧工厂从开工建设到产线   首批试产合格电芯顺利下线海辰储能以拓荒牛的姿态再次跑出海辰速度,体现了海辰人脚踏实地,砥砺...

全国首单标准厂房产业园公募REITs19日发售底层项目聚焦临港智能制造产业

全国首单标准厂房产业园公募REITs19日发售底层项目聚焦临港智能制造产业

  中新网上海9月19日电 (高志苗 樊中华)产业园区REITs再添新选择,19日全国首单标准厂房产业园公募REITs——国泰君安临港创新产业园REIT(场内简称“临港REIT”,基金代码“508021”)正式发售,公众投资者可按4.12元/份的价格通过场内认购和场外认购两种方式购买。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产权类公募REITs平均收益为14.46%,产业园区...

公司聚焦丨海辰储能M1智慧工厂正式投产年产能15GWh

公司聚焦丨海辰储能M1智慧工厂正式投产年产能15GWh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公司聚焦丨海辰储能M1智慧工厂正式投产 年产能15GWh   5月29日,海辰储能锂电智能制造一期项目的M1智慧工厂,完成交付并开始投产。厂房总体布局5条锂电制造产线日,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海辰储能”)再传捷报,锂电智能制造...

公司视点│博泰车联网厦门工厂投产2021年产能将达100万套

公司视点│博泰车联网厦门工厂投产2021年产能将达100万套

  博泰厦门工厂是博泰车联网的自主研发基地,是继南京、武汉、深圳、沈阳、大连、长春6大研发中心之后的重要布局,获总投资21亿。预计到2021年底,博泰厦门智能制造工厂将实现年产能100万套目标,2022年总产能将达到200万套/年。   电池网获悉,近日,博泰厦门智能制造工厂二期首条生产线顺利达产,这意味着博泰将进一步深入智能网联产业,加速布局。...

博泰车联网厦门工厂投产2021年产能将达100万套

博泰车联网厦门工厂投产2021年产能将达100万套

  7月,博泰车联网宣布,继南京、武汉、深圳、沈阳、大连、长春6大研发中心之后,其自主研发生产基地将在厦门投产。时隔一年,盖世汽车获悉,博泰厦门智能制造工厂二期首条生产线已于近日顺利达产。   作为博泰车联网的自主研发基地,博泰厦门工厂是博泰车联网继其6大研发中心之后的重要布局,获总投资21亿、建筑面积63456平方米、占地面积29495平方米。预...

厦门又一绿色智能数字化工厂即将建成!蕞新进展→

厦门又一绿色智能数字化工厂即将建成!蕞新进展→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厦门又一绿色智能数字化工厂即将建成!蕞新进展→   企业主要从事厨卫产品、净水产品和其他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其中,厨卫产品包括淋浴系列、龙头系列、进排水系列和厨卫附属配件,净水产品包括净水器和净水配件,其他产品包括空气处理产品、...

厦门宏泰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厦门宏泰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厦门宏泰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于一体的智能装备制造商,致力于为智慧工厂的柔性制造自动化与信息化提供解决方案。拥有一支锐意进取的团队,研发力量强大,有一整套从市场分析、项目开发、物料采购、装配、调试、检验、投产、售后等全方位服务链,为宏泰智慧工业 4.0+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全球服务平台提供强有力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服务。   主要业务:提供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