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业生产稳中向好!119%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厦门工业生产,稳中向好!11.9%,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
蕞新出炉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位列全省第二;工业占全市GDP比重30.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35.8%。厦门市工业生产稳中求进,各条产业链齐头并进,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发展后劲日益增强,不断筑牢经济“压舱石”。
在日前召开的2022年全市工信与商务工作会议上,市工信局总结去年主要工作成效,并提出今年的主要工作思路。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42.6%,位居全省第二;技改投资增长27.8%,居全省首位……新鲜出炉的一个个细分领域的亮眼数据,不仅是过去一年厦门市工信领域提质增效的良好展示,更体现了当下厦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机械装备、半导体、软件信息……一条条产业链是厦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神经。那么,2021年这些产业链交出怎样的成绩单呢?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厦门市产业链群呈现稳步发展态势。机械装备产业完成产值1110.2亿元,增长5.2%。其中,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完成产值512.48亿元,增长29%,占全省同行业营收的三分之二,成为厦门市机械装备行业增长的蕞主要拉动力量。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完成产值480.7亿元,增长10.2%。其中,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通过中期评估,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建设顺利推进。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74.14亿元,增长17.89%。海沧新材料产业链集群态势初显,钨钼合金、铝箔加工、膜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4个产业链发展各具特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总收入(工信部口径)1226.21亿元,增长7.6%。
产业链发展离不开重点项目推动,“链”出项目,“链”出生态,发展后劲方能逐步增强。2021年,厦门市重点支撑项目顺利推进,全市210个工业主要支撑项目完成投资380.4亿元,厦门时代、宝太生物产业园等项目顺利落地,当盛、海辰等项目加速推进。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市工信局通过技改奖补、投资奖励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招商引资能级提升,市工信局推出“一张图谱、一批项目”精准招商,生成并引进一批优质招商项目。现代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招商组在库项目5189个,总投资5205.4亿元,新增实际到资509.7亿元,落地腾讯云区域总部等102个高能级项目。
转型升级是厦门市持续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为提高融合发展水平,去年市工信局印发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发布82个制造业创新发展赋能平台,培育67个产业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同时,紧跟发展趋势,深入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现有27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占全省总量49.1%),7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总量35.7%)。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厦门市再度入选全国“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五年内第四次获此殊荣。
数字化是当下各行各业聚焦的“主战场”,也是各个城市争相角逐的“高地”。2021年,市工信局全力提速数字化进程,组建大数据管理局,成立大数据公司,编制数字厦门建设专项规划,修订《厦门市财政性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按照“1+N+M”架构模式推进厦门“城市大脑”建设,支撑4个应用场景上线,“数字厦门”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全市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超4000亿元,持续打造“芯-屏-端-软-智-网”产业生态体系,112家企业入围省数字经济领域“独角兽”“瞪羚”企业。智慧城市建设也有新进展,新建5G基站超4000个,已实现岛内密集城区、岛外核心城区和重要园区5G信号基本连续覆盖。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市工信局不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电子证照应用水平、全程网办比例、用户体验满意度等显著提升。建成并上线“慧企云”政企协同服务平台,开展“减证便民”“帮代办”,推行“网上办”“一次办”,增设“惠企政策综合服务窗口”。同时,持续推进企业减负工作,拖欠账款“应还尽还”项目清偿率达100%,减免企业税费负担合计374.23亿元,为全市经济平稳增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已上线个“免申即享”惠企政策,完成15个政策项目兑现,拨付资金1.6亿元,惠及企业940家次。春节前将提前拨付惠企资金13亿元,全力保障企业稳投资稳增长。
金砖创新基地在厦设立,是中央交给厦门的重要任务。2021年市工信局持续聚焦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三大重点任务,配合工信部编制印发《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方案》;推动建设金砖国家工业能力培训平台,形成头部批6个领域、11个培训项目、320门培训课程;推动落实45项金砖创新基地工信领域建设任务,包括推动4家部属机构来厦落地分支机构,并建设8个金砖新工业赋能平台。
同时,过去一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市工信局通过持续做好医疗物资储备、疫情防控大数据支撑和加强工信系统防疫服务,保障疫情防控有力有效。
2022年的预期工作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其中技改增长1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10%。任务点击如下:
稳增长,加强对150家重点企业运行监测,突出重点企业、三高企业服务指导。
抓产业,发展新型显示产业,推动天马6代AMOLED产线、电气硝子三、四期加速建设;做强集成电路产业,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装备与材料以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力争2022年实现产值550亿元;打造新材料千亿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钨钼材料、光电信息材料和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力争2022年实现产值1090亿元;培育新能源产业,推动厦门时代A项目、中航锂电和海辰新能源二期项目加快建设,力争2022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做大智能终端产业,依托戴尔等龙头企业,引进电子元器件、芯片等产业链配套项目;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力争2022年规上软件业营收450亿元;助力传统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力争2022年实现产值1150亿元。
促投资,设立第二期技改服务基金,规模由30亿元扩容到100亿元;重点抓好投资5000万元以上支撑项目建设,推进28个新建项目早日开工。
招项目,围绕产业龙头,促进精准招商;重点把握“双碳目标”、数字中国建设,培育发展电子信息“芯屏端软”、新能源汽车“三电”、输配电设备、航空工业等创新领域新“链主”;力争年度工业供地在200公顷以上,确保厦门时代、中航锂电、天马等重大项目落地动建。
研双碳,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严控“两高”项目落地,确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目标。
壮数字产业,完善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体系,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强化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促融合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数字化建设与数字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强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双千兆”(千兆光网和5G)光网城市建设;推进新算力基础设施,推进厦门鲲鹏超算中心、百度智能云等建设;提升新融合基础设施,拓展各类数字服务应用场景。
提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创业,力争到2023年后备库入选企业超过300家,推选超过100家企业参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政策协调方面,发布金砖数字领域国际标准服务平台、数字经济领域金砖国际标准体系、工业绿色发展平台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布金砖工业能力培训平台及人才培训成果。在项目开发方面,发布星火·链网金砖区块链服务、金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项基础设施成果,以及金砖工业能力共享平台、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协同创新平台等建设成果。
积极与工信部、国合中心等单位沟通,在继续办好金砖论坛、大赛、展览的基础上,精心筹备金砖国家工业部长会及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
加强企业服务,重点推动165家省级增产增效企业和23个省级新增长点项目多产稳产满产。同时,强化政策落实,建设数字政府,启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办公“一网协同”三大核心平台建设。加快园区建设,全面梳理产业空间,确定产业区范围,形成全市产业空间布局“一张图、一张表”。
编辑:投资厦门 ,策划:厦门市招商办。
版权声明:本文由厦门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